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核电

大亚湾核电以科技创新引领核电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5 人气: 来源: 关键词:

南海之滨、山峦叠翠,六座核电机组巍然矗立于大鹏湾畔。作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的企业,创新已成为融入大亚湾核电的基因。

从法国引进核电设备实现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打造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自主品牌,率先建立“中国标准”的技术规格书,完成国内首次大型核电机组的30年大修及改造,成为国内核电运营企业中发明专利授权突破“千件级”的首家企业……30多年来,从“跟随模仿”到“开创引领”,大亚湾核电用我国核电领域的多个“第一”,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

走出核电运行自主发展新路

今年5月的一个深夜,大亚湾核电站电气厂房内灯火通明,数字化仪控系统(以下简称“DCS系统”)改造团队成员在机柜间来回穿梭忙碌着。趁着D224大修(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第24次大修)的窗口期,这套1年前刚完成数字化改造的模拟控制系统再次迎来升级。通宵达旦的付出是值得的——数据显示,优化后操作终端负荷率比升级前降低10%,DCS系统可用率超99.999%,可靠性与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时俱进,不断滚动发展,这样才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球核电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亚湾核电“DCS系统”改造负责人彭超的话,道出了大亚湾核电人的心声。

▲大亚湾核电站“DCS系统”迎来升级优化

作为中国核电事业的摇篮,创新已融入大亚湾核电的血脉。从国产化率不足1%的大亚湾核电站,到国产化率达到64%的岭澳二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打造了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自主品牌CPR1000,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中广核推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实现了从大亚湾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乃至全球核电站的运行管理使用的是美系或者法系标准的技术规格书,其中大亚湾核电基地一直使用法国标准的运行技术规范。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统筹和指导下,大亚湾核电基地立足核电长远发展,聚焦本质核安全,2022年底率先建立“中国标准”的技术规格书,推动我国核电运行走出自主发展新路。上线以来,《大亚湾核电厂和岭澳核电厂中系技术规格书》运作平稳有序,为构建中国自主核安全管理贡献了大亚湾方案。

2024年,在大亚湾核电站商运30周年之际,大亚湾核电对其实施了30年大修,开展技术改进近200项,技术创新超50项。其中,作为核电站“神经中枢”的DCS系统改造,是全球首台在役M310堆型(大亚湾核电站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模拟控制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应用了中广核自主知识产权的DCS平台,并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推动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实现从传统模拟控制向数字化控制的转型,成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2024年,大亚湾核电完成国内大型核电机组的首个三十年大修及改造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首家发明专利突破“千件”核电运营企业

近日,大亚湾核电在知识产权领域迎来历史性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突破1000件,这标志着大亚湾核电成为国内核电运营企业中首家发明专利授权迈入“千件级”的领军企业。

▲大亚湾核电发明专利突破1000件

1000件专利的突破,不仅是简单的数量累积,更是大亚湾核电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核心技术、勇闯科研“无人区”的厚积薄发。2009年,大亚湾核电自主研发的“一种核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及其监控方法和子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项DCS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效降低了人因失误风险,大幅提升了机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它不仅是集团首个DCS项目发明专利,更在2010年摘得中国专利金奖,实现了中广核国家级专利金奖“零的突破”。2014年,公司凭借专利“一种核电机组的事故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再次问鼎中国专利金奖。“这两项金奖专利,标志着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并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大亚湾核电绩效管理副总工程师张锦浙介绍。

▲2009年,大亚湾核电实现中广核国家级专利金奖“零的突破”

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同时,大亚湾核电还积极推动专利技术“利用”和“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益。

2023年12月,大亚湾核电收到一笔明细为“热疲劳超声检查工艺知识产权使用服务款”的9万元汇款入账。这是大亚湾核电首次获得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收入,标志着公司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进入新阶段。“我们创新研发的热疲劳超声检查工艺及装备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不仅提高了裂纹检出的可靠性,更通过检测过程的智能化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该项目发明人之一、大亚湾核电技术部在役监督副主任工程师李守彬介绍,此套工艺通过专利技术推广,已在国内多个核电厂得到应用,为排除管道焊缝隐患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024年,大亚湾核电再次实现“科技领域业务管理一体化系统”“核电智能仓储平台系统”两项技术的许可转让。其中,“核电智能仓储平台系统”构建了强大的专利护城河,累计申请专利达36件。用于该项目的“智仓一号”“和安通”商标也于近日正式获批,标志着公司对核心项目构建起“产品-专利-商标”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技术成果的持续转化筑牢了根基。

打造数智化应用高地

数智化转型赋能核电未来

“对企业来说,创新有风险,但不创新是最大的风险。”大亚湾核电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六一介绍,作为“三十而立”的“老牌”核电企业,大亚湾核电正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焕新升级。近年来,公司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AI技术与核电业务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核电数智化应用高地。

今年5月,大亚湾核电站RX20米水池旁,一场高空落物智能检测系统测试正在进行。随着工程师的手松开,一颗高举过头顶的螺丝瞬间下坠,监测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一条清晰的红色轨迹,报警声也随即响起——此次测试以精准捕捉宣告成功。

▲高空落物智能检测系统测试

“核电站大修期间,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异物掉落到设备里。现在有了‘鹰眼系统’,直径1厘米的螺丝都能监测到。”大亚湾核电科技与信息管理部经理金智介绍,今年上半年,由大亚湾核电牵头,历经8个多月研发的高空落物智能检测系统——“鹰眼系统”成功运行。该系统通过融合动态事件流感知与时空特征增强AI算法,即使在反应堆厂房这种复杂的工业场景中,也可实现毫秒级位移捕捉与厘米级目标识别,“‘鹰眼’系统就像为核电站装上了一双敏锐可靠的眼睛,把看不见的风险变成看得见的安全,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AI智能防线。”

除了异物防控,大亚湾核电还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核安全核心环节,在设备检测、状态监控、智能工单处理等多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目前,大亚湾核电焊缝智能评片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机组大修,实现缺陷精准识别与效率倍增;设备状态监测可视化系统显著提升重要设备异常感知能力,获全国电力创新一等奖;智能巡检系统上线,以智能感知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让巡检变得更高效、准确;全球核电领域首台高自动化蒸发器一次侧堵板自动拆装机器人在基地成功试用,减少堵板拆装人因失误,有效提升大修安全……这些技术创新突破不仅填补行业空白,部分成果更形成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大亚湾核电自主研发的“核电设备焊缝智能评片系统”

“AI的竞争已从‘实验室参数竞赛’转向‘场景渗透效率竞赛’。”何六一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成熟核电基地应用场景丰富、技术积累深厚的优势,持续深化AI技术在核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展技术边界并推动标准建立,以新质生产力筑牢核电安全基石。

肩负新时代核能强企的使命,大亚湾核电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协同创新、加强技术攻关,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在南海之滨书写我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资讯来源: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上一篇:中核集团会见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黄伟一行
下一篇:暂无